《水浒传》中写了很多女性,偏偏是梁山上的三员女将没有大名,只有一个貌似表明其家庭地位的“小名”。而那些有劣迹的女性反倒有名有姓的,比如潘金莲、金翠莲、潘巧云、阎婆惜等等。施耐庵为什么这么写呢?梁山的三员女将为什么没有名字呢?
古人怎样取名
古人取名,一般都是到了学龄启蒙的时候取大名,也有叫取“学名”。取名时,一般包括姓氏、名、字,比如东坡居士姓“苏”,名“轼”,字“子瞻”。名,是其在社会上的特称。字,是解释或者补充名的。苏轼的“轼”,出自《左传·长勺之战》“登轼而望之”句,“瞻”与“望”的意思相近,是“轼”的解释或者补充。现在我们都把表示个人称号的信息叫做“名字”,实际上已经没有了“字”的概念。
《水浒传》中,几乎所有的梁山好汉都只有名而无字,历史人物同样也极少提及他们的字。这大概是因为书中人物众多,梁山好汉的星号、绰号一长串,每个人再加上个“字”就麻烦了。
古代女子也有取大名的,比如班昭,字惠班。宋代女子也有大名,比如李清照、朱淑真等。不过,这两个女词人都只有姓名而无字。大多数女子是不起大名的,一般就以家中排行名之,比如孙二娘、扈三娘之类。这样姓名大概可以归之为“乳名”或者“小名”。小名或者乳名不仅女子有,男性同样也在其启蒙入学时有一个小名或者乳名。比如,李十二就是李白的小名,这是因为李白在他的家族字辈中排第十二位。一般到了启蒙年龄,有钱读书的孩子就得取名字了。没钱入学的,干脆就以小名加个姓氏,就是其大名了。
孙二娘、扈三娘行几?
孙二娘、扈三娘这两个姓名很像是家中的小名或者是乳名,小时候就这么叫,长大了也不再取大名。不过,从书中看,这两员女将的姓名又不是因排行得名的。
孙二娘应当是家中的独生女,因没有兄弟姐妹,孙老头就把张青招赘为婿,成为孙家的掌门。扈三娘倒是有一个哥哥扈成,即便是兄妹一起排行,也只能是扈二娘。那么,这二人是否也与李白一样,是按照家族同字辈姊妹的行序得名的呢?书中没有交代,或许她们叔伯家中也有女儿,然后分别得了孙二娘、扈三娘之名吧。
遗憾的是,从后来的情节来看,施耐庵没有这个意思,孙二娘、扈三娘的名并非是按照家族同辈女性的行序而得的。
顾大嫂为何是“大嫂”?
母大虫顾大嫂是小尉迟孙新的老婆,孙新还有一个哥哥孙立,孙立的老婆是乐和的姐姐乐大娘子。这就很奇怪了,明明是二嫂,偏叫做“大嫂”。大概顾大嫂并非是孙家人所称,而是孙新的朋友们叫出来的。孙新只有兄弟二人,家人不可能称其为“嫂”,更不可能称其为“顾大嫂”。
书中介绍,解珍解宝被毛太公陷害,入了死囚牢。兄弟二人在狱中认识了孙立的大舅哥乐和,便请乐和告知顾大嫂来相救,解珍说:“我有个姐姐,是我爷面上的,却与孙提辖兄弟为妻,现在东门外十里牌住。他是我姑娘的女儿,叫做母大虫顾大嫂。”
原来,“顾大嫂”在娘家就叫开了。大嫂,原本是已婚女性才有的称谓,尚未嫁人,怎么就叫人叫做“大嫂”了呢?看来,顾大嫂这个称呼还真的很奇怪,很有些讲究了。那么,施耐庵这样写究竟是为什么呢?
以数字为大名确实有轻蔑的意思
前文所述,李白叫李十二,这是家族中的名字。好在李十二是望族,启蒙后有了大名,文人好友之间再呼其小名,是很雅致的。但是,很多底层百姓长大以后便不再取大名,一直就以小名名之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地位的体现,至少可以说明,没有大名的人,恐怕没有读过书,或者没有进入过私塾学堂。
《水浒传》中,有很多这样的底层百姓,他们是没有大名的。比如,东京大相国寺附近的那帮泼皮,为头的两个就叫张三、李四,他们的绰号也很低俗,分别叫做过街鼠、青草蛇,与其大名很匹配。林冲在沧州牢城遇到了昔日救助的李小二,也是没有大名的下层人。
梁山上阮氏兄弟也是以数字做大名的,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三兄弟生活状况不太好,也没有读过书。而且,石碣村不像东溪村,好歹有个学究,可以给其个学名。这种情况在七十年代之前还存在,农村小孩起名,大都是寨子里有点墨水的人,按照家族字辈免费提供取名服务。阮氏兄弟既没有文化,也不出去混江湖,一直用小名也就不奇怪了。女性以家中排序而得的小名,也是其终身大名,同样有蔑视女性的意思。宋代对女性比较尊重和宽容,所以,很多女性是有大名的,尤其是自小受到文化教育的人。而没有大名的女性,却不一定享受这种待遇。
不过,《水浒传》中的顾大嫂、孙二娘、扈三娘却没有轻蔑的意思,而是作者另有所指。
梁山泊三员女将很另类
水泊梁山总共108将,一概被称为“好汉”,显然,顾大嫂、孙二娘、扈三娘不属于“好汉”之列,她们是梁山中的另类。
于是,施耐庵别出心裁,按照三员女将的年龄顺序,给她们各自取了个大名。这就如一个私塾先生给女学童取名字一样,施耐庵给了她们应有的地位,她们也是上应星辰的“好汉”。
所以,顾大嫂为长,是大姐,孙二娘是二姐,扈三娘便是三妹了。宋江称扈三娘为“贤妹”,也是表明扈三娘在梁山女将中年龄最小,恰好符合“三娘”的大名。
这几员女将因施耐庵的特别取名法,反倒显得提高了地位,在梁山泊与男人们享受同样的“好汉”待遇。而《水浒传》中那些有名有姓的女子,反倒是遭到了施耐庵的批判甚至于贬低。
潘金莲、潘巧云据说是为了鞭笞张士诚手下两个姓潘的判将,金翠莲则是潘金莲的前身写照。阎婆惜、白秀英这两个女子则是风月场上之人,为标名挂牌,自然得有姓名了。
古代少女用称谓(娘、姑、姐、妹)起名字很正常,比如刘三姐、杨九妹、何秀姑。历史上含“娘”字的比较被人们熟知的女性有:公孙大娘、李三娘、杜十娘等。特别是李三娘,人家还做过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皇后呢,不能说身份低吧!
依此看来,《水浒传》中孙二娘、扈三娘的名字没有任何问题,如果分别只把他们叫做张孙氏、王扈氏才有问题呢!
顾大嫂的这个名字确实显得很庸常,就和现在平常与路边摊煎饼、卖鸡蛋、卖光盘的中年妇女打招呼一样。不过,问题也不大,梁山男性好汉里面,也有叫“阮小二”、“阮小五”、“阮小七”、“郁保四”、“王定六”的呢,他们的名字也高大上不了哪儿去。
如果以此认定施公歧视女性,我觉得是不公平的。
其实名字只是一个符号,牛不牛奔还得看自己的真本事。比如“马云”这个名字本来很普通,可是,你一联想到他有两千多亿的身家,瞬间就会觉得这两个字在闪闪发光。
再说回《水浒传》中,像潘金莲、潘巧云、阎婆惜、李瑞兰、李巧奴这些名字倒是听上去就婀娜多姿,可是个个不是好东西,让好多男人受尽抽筋扒皮之苦。
而顾大嫂、孙二娘、扈三娘的名字虽然不那么动听,可是对自己的男人那是真没挑儿的,就是前两位长得有点磕碜。
这就是她们的名字,也可以说是一个称呼。
是个人都是有名字的,何况这三位如此出众的女人,名字是绝对有的,只是书中没有说到底叫什么,也没法说。
作者考虑的很全面,如果真的说出了这三位的名字,那请问,别人该怎么称呼?那可是封建年代,难不成直呼名字吗?
这三位不是龙套,是小说的主角之一,不是两句话就带过的,作为正儿八经的梁山女将,总要有一个称呼的,真实名字是叫不得了。
所以就用称呼代替名字了,而且这样叫显得亲切,也不唐突,这才是最主要的。
古代不像现代这么开放,举个例子吧。
如果顾大嫂叫顾丽珠,那宋江平时该怎么称呼她呢?放在现在,大可以直接叫丽珠,显得亲切,但是在古代那时候,这样叫是不合适的。
现在也可以叫小丽或者小珠,甚至可以叫珠珠,换成宋江能这样叫吗?连名带姓的叫,又显得不那么亲近,毕竟是结拜的关系。
所以作者对这方面不得不考虑,而且考虑的很周全,这样是最合适的。
有人觉得是作者对女性的不平等,随便取的名字,拜托,看看其他女人的名字,琼英,潘金莲,金翠莲,这都是有名字的。
身份不一样,作者只能给三位女将这样的称呼。
另外提醒一下,看水浒传,不能只看书,也不能只看社会背景,也要注重一下作者本人的心思啊。
这个取名明显的暴露了作者施耐庵的女性观,据我看,施耐庵对女人有明显的偏见,甚至是仇视女人的。
《水浒传》的作者在此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多是反面人物,可以说是淫妇荡娃,只有一百零八将中的三位女将顾大嫂、孙二娘、扈三娘可以算做正面人物,还都没有正经名字,这三位也皆是没多少女人味,都可算做”女汉子”。
书中的几位女性反面人物倒是用墨不少,首先是成了后世淫妇代名词的潘金莲,还有勾引和尚的潘巧云,忘恩负义的阎婆惜,更有私通管家李固一起陷害丈夫卢俊义的贾氏。若说潘金莲的命运尚有令人同情之处,后三者则塑造的更为人不齿,尤其是卢俊义的夫人贾氏背叛了人中之龙的丈夫,委身于小人李固,且共陷害丈夫,让人颇难理解。
书中这几位反面人物的下场也都相当惨,阎婆惜和贾氏被杀,潘金莲被挖心,潘巧云则被丈夫肢解,将器官挂在树上。这种描写足见作者对女性的态度,作者这种对女性的偏见除了历史局限以外,怕是和他的经历有关,也值得后人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