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然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名人都喜欢用“桓”这个词,那就不得不提到与之相关的谥号了。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和桓一起出现,那么让我想到最多的便是齐桓公,秦桓公之类的诸侯,而这些名字都属于谥号。
谥号的解释
谥号,是对死去的天子,诸侯或者地位很高的人,按照其身前的所作所为,或褒奖或贬低的一种称号,始于西周。
谥号一般分为三种,即上谥,下谥和平谥。
上谥就是对死者生前的一种褒奖,比如汉武帝刘彻的谥号为孝武皇帝。汉朝以孝治国,因此历代皇帝的谥号前都加一个孝字,而武字则是夸奖汉武帝生前开拓疆域的伟大功绩,同时又有稍微批判汉武帝穷兵黩武,但是无论如何,武都是属于上谥。
下谥则是对死者生前的一种贬低,比如周厉王中的厉代表了其残暴无道,周幽王中的幽代表了其一意孤行。这些都属于带贬义的谥号。
平谥更多地表达了对死者生前的同情,最有代表的人物便是楚怀王,楚怀王多次受骗于张仪,甚至被骗至楚国囚禁,最后孤死异乡,以至于“楚人皆怜之,如悲亲戚”,因此怀这个谥号更多的就是对楚怀王的同情。
“桓”字谥号的意思和春秋战国时期“桓”字谥号的代表人物
上面说了谥号大概的种类,我们再来谈谈我们的主人公“桓”。
《逸周书·谥法解》中对桓的定义为:“辟屠服远曰桓,克敬勤民曰桓,辟土兼国曰桓”。大概意思是说对外能够开辟疆土,威慑诸侯,对内能够谨言慎行,勤政为民。
而春秋战国时期以桓为谥号的,我第一个能够想到的便是春秋第一霸,齐桓公。春秋五霸,历来有许多种说法,但是无论哪种说法,都离不开一个人,那就是齐桓公。齐桓公对外打着“尊王攘夷”的旗号,称霸于诸侯,对内任用管仲,积极改革,使人民安居乐业。虽说齐桓公晚年昏庸,但也掩盖不了他的功劳,正所谓瑕不掩瑜。因此,桓这个谥号便是对齐桓公生前最好的诠释。
结语
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名人地名字里都带有“桓”这个字?我们可以看到,“桓”作为谥号,既有对外称霸于诸侯,兼并土地的意思,又有对内使人民生活富足的意思。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每一个有抱负,有理想的诸侯都想做的事情,这也就不难解释,桓这个谥号能够多次出现的原因。
我们都知道名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,它体现了父母长辈对于孩子的期望。所以自古以来,人们对于起名都非常的重视。那为什么东周时期很多人的称呼或名字里都用到“桓”字呢?
首先是因为”桓”字的寓意非常的好,即它有威武,栋梁之才之意。我们都知道东周所处的时期并不太平,前期诸侯争霸。所以就会出现战争,平民百姓的生活自然不会安生。我们国人对于军人的崇拜热爱仿佛是与生俱来,刻在骨子里面的。所以在当时,也有不少热血儿郎想要上战场。古人在成年后才会取字,对于这些人来说取“桓”字是个非常好的选择。希望他们以后的人生都可以顺顺利利,如果上战场的话可以大显身手。
从众心理”不是现在才有,古代也是有的。在那些贫苦的村子里,能上学的人毕竟是少数。那里的孩子取名一般是找村里教书的先生。他们倘若觉着先生哪个字取得好,便会记在心里,给他们的子辈用。像这种都住在一个村子里,免不得家家都会沾亲带故,这时就会注意辈分的问题。如果名字中带“桓”字的人很多,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就会将这个字作为辈分,所以大家的名字就会齐整很多。
在东周时期,不仅名字称呼上很多人带“桓”字,有的国主的谥号也带“桓”字。这是很高的一个评价,例如齐桓公。因为这个字还有开辟疆土的意思,而齐桓公在位那么多年,一直在四处征战,这个字也可以概括他的一生。
而我们现在的人取名则细致许多,不过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,这都代表了亲人们对我们的重视,所处时期不同,起名字的规则自然也是不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