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正登基后,其兄弟的名字都把“胤”字改成“允”字,为什么乾隆登基后,他的兄弟没改“弘”字

问答分类: 取名雍正登基后,其兄弟的名字都把“胤”字改成“允”字,为什么乾隆登基后,他的兄弟没改“弘”字

雍正登基后,其兄弟的名字都把“胤”字改成“允”字,为什么乾隆登基后,他的兄弟没改“弘”字

5 回复
花孞花汐亦花心 回复于 2023-07-14 之前

避讳,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礼仪制度,他有一个基本原则“为尊者讳,为亲者讳,为贤者讳”,避皇讳只是其中的一种。

规避皇讳,在历史上最为常见,历朝历代所始终的方法也不一样,大致和分为以下集中,空字避讳,改字避讳,缺笔避讳。

雍正登基后,其兄弟的名字都把“胤”字改成“允”字,为什么乾隆登基后,他的兄弟没改“弘”字

空字避讳

空字避讳很简单,就是将该避讳的字空着不写出来,或者用方框代替,或者用某代替。

比如隋末起义军将领王世充,在李世民登基后“世”字就需要避讳,所以在一些史书中王世充的世字就被去掉不写,有时候很容易让人将王世充和东汉哲学家王冲弄混。

雍正登基后,其兄弟的名字都把“胤”字改成“允”字,为什么乾隆登基后,他的兄弟没改“弘”字

改字避讳

比如东晋时期为了避讳司马昭的“昭”字,在很多史书中将出塞的王昭君改为王明君,还就是题目中说的,四阿哥胤禛继位后,其兄弟们被迫将名字中的胤字改成允。其实这种情况早在宋朝就出现了,赵匡胤继位后,其兄弟名中的匡字就改为光,随后其弟赵光义继位,四弟不得已再次改名,从赵光美改为赵廷美。

十三阿哥胤祥虽然是雍正死党,但是在雍正继位后,名字也改为允祥,因为这是制度,允祥死后,名字又被改回胤祥,已经是开了天恩了,这也是清朝臣子不避讳的特例。

雍正登基后,其兄弟的名字都把“胤”字改成“允”字,为什么乾隆登基后,他的兄弟没改“弘”字

缺笔避讳

我们再回归到问题中,乾隆皇帝名叫爱新觉罗.弘历,实际上在弘历登基的时候他的弟弟仅有一个,那就是弘昼,弘曕已经过继给康熙十七子允礼去继承果亲王的爵位。

弘昼虽然还是叫弘昼,但是“弘”字还是做了避讳,在书写时去掉了最后一笔。

雍正登基后,其兄弟的名字都把“胤”字改成“允”字,为什么乾隆登基后,他的兄弟没改“弘”字

最后还需要说明一点,避讳在封建社会是很严肃的事情,王公大臣如果在公文中忘记避讳会遭到弹劾,考生如果忘记避讳有可能会被取消考试资格。

不仅是皇家,在现实生活中取名字的时候也要避长者讳,比如小品中那种父子名为刘老四和刘老五的情况是很少出现的。

北执 回复于 2023-07-14 之前

古代有避讳之说,主要是避皇帝的名字等,有的朝代避讳比较轻,有的则非常严格。宋代之后,皇族命名出现字辈之说,尤其是宋、明、清三朝,皇帝在未继位之前,常和兄弟使用同一字辈,在继位之后,其兄弟为了避讳,就需要将字辈换了。

如宋代,避讳比较严,赵匡胤、赵匡义、赵匡美三兄弟本来都为“匡”字辈,赵匡胤成为皇帝后,就将其改为“光”字辈,赵匡义、赵匡美更名为赵光义、赵光美,赵光义成为皇帝之后,赵光美又要避讳,又改名赵廷美。

明代虽然也有字辈,但是明代避讳较轻,皇帝的一些兄弟并不需要避讳。

清代康熙才开始将儿子按照统一的字辈命名,雍正继位后,为避讳,将兄弟们的“胤”改为“允”

但是乾隆并不在意,乾隆继位之后以“朕以避名之典,虽历代相沿,实乃文字末节,无关大义”为由,并不要求避讳,所以他的兄弟仍然使用“弘”字辈。

雍正登基后,其兄弟的名字都把“胤”字改成“允”字,为什么乾隆登基后,他的兄弟没改“弘”字

不过乾隆对其后的继承人做了规定,“朕以为与其改众人之名,以避一人之名,莫若改一人之名,使众无可避,较为妥善”,将其后的“永”字辈、“绵”字辈改为“颙”、“旻”,但只要求皇帝一人更改,所以继位的嘉庆皇帝名字由“永琰”改为“颙琰”、道光皇帝“绵宁”改为“旻宁”。

无心的人- 回复于 2023-07-14 之前

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是十分严格的,有很多人甚至因此而丢掉了前程,古代讲究避讳的原则就是“避尊者讳,,避亲者讳,逼圣人讳”。很多自以为是的有心人,利用这个规则,要求人们强行闭会,就造成了很多故事。最有名的就是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准百姓点灯”,就说有个叫田登的州官他不让本周的百姓用登字,发“deng”的音。到了元宵节以后,每年都有三天灯节,百姓张灯结彩,在河中放灯。但是因为田登的原因,当时负责的衙役不敢用灯字,所以就写了放火三日。于是人们就将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传为笑谈。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,因为父亲的名字是晋肃,晋与进士的“进”同音,被有心的人利用,不准李贺参加科举考试。
雍正登基后,其兄弟的名字都把“胤”字改成“允”字,为什么乾隆登基后,他的兄弟没改“弘”字

唐朝,宋朝和清朝是我国历史上必会最严重的王朝,其实古代皇帝一般都是两个字,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减轻了避讳的麻烦。改兄弟名字的皇帝,历史上最有名的有两位一个是宋太祖赵匡胤,另一个就是雍正皇帝。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得了皇位,杯酒释兵权又大大加强了皇权。从心理上来看,赵匡胤的得失心会重一些,所以他更想把皇帝的位置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,要做天下人的尊重。所以赵匡胤把自己的弟弟赵匡义,赵匡美都改名为赵光义,赵光美。后来兄终弟及赵光义继承了哥哥的皇位,赵光美又一次被改名为赵廷美。雍正只是一登基,就把自己弟弟的名字由“胤”改为“允”。清朝是满族政权姓氏比较长,所以也不太可能出现名字里一个字的情况。
雍正登基后,其兄弟的名字都把“胤”字改成“允”字,为什么乾隆登基后,他的兄弟没改“弘”字

胤禛经过九子夺嫡,登上了皇位,兄弟们为了一个皇位整的头破血流,胤禛一上位自然要让人们认识到自己才是唯一的那一个,兄弟们的名字都得改,彻底的改。只有和他关系好的老十三在死后,才把名字又改了回来。那乾隆为什么没改,因为乾隆比较宽容,他说兄弟们写弘的时候少一点就可以了,不用改。所以乾隆也是要避讳的。乾隆还有一点做的很好就是永琰在登基的时候,觉得“永”太常见,避讳太麻烦,所以把永改为“颙”,后来道光帝都是效仿,咸丰以后基本就不避讳了。其实到后来皇权削弱,内忧外患的,保住命就好了,这些有的没的,身外之物就不那么讲究了,当然这只是开玩笑的话语。顺治皇帝福临有句话说的好“不可因朕一人,致天下人五福”所以第一个入关的顺治没有避讳,但是乾隆时候“五福临门”是不让用的。避讳与统治者的心力和性格也是关系密切的。
雍正登基后,其兄弟的名字都把“胤”字改成“允”字,为什么乾隆登基后,他的兄弟没改“弘”字

文/红雨

紫竹翁 回复于 2023-07-14 之前

乾隆即位后,清朝将弘字改为宏字或者省略厶字的最后一笔——点。笔祸、避讳,古今皆然,无可奈何。

☆雪妮の紫萦儿 回复于 2023-07-14 之前

“避讳”,这是个古而有之的话题,并不奇怪,但雍正皇帝的做法,还是有着一些深层次的考虑:

雍正登基后,其兄弟的名字都把“胤”字改成“允”字,为什么乾隆登基后,他的兄弟没改“弘”字

1、表面来看,这是封建王朝的传统,像北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,他的弟弟赵匡义和赵匡美都改了名字为赵光义、赵光美(后又改为赵廷美);唐明皇名李隆基,他即位以后,他的弟弟岐王李隆范改名李范,薛王李隆业改名李业,都去掉了与皇兄相同的辈分字“隆”。但其实这种让亲兄弟改名的情况其实并不多,康熙皇帝为了避讳也不过是让“玄”字少写一笔而已,雍正皇帝其实另有打算;

2、深层原因,立威。雍正皇帝的继位疑点重重,从他执政的十三年年来看,其非法登基的可能很大,而且一上来就让众兄弟改名,更多是一种威慑的考虑。不仅如此,他还把宋太祖赵匡胤改为“赵匡允”,明朝的崇祯皇帝改为“崇正皇帝”。其实“胤”字并不算常用字,完全可以用别的方式来实行,雍正的种种做法更多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。

乾隆登基后,却没有强迫兄弟们改名字,其实他也有自己的考虑:

雍正登基后,其兄弟的名字都把“胤”字改成“允”字,为什么乾隆登基后,他的兄弟没改“弘”字

1、向祖父学习,乾隆皇帝的偶像可不是他的父亲,而是他的祖父康熙皇帝,其实乾隆也有避讳,他不过是向祖父学习罢了,将“弘”字少写一笔(和“玄”字一样),这样省了很多麻烦;

2、自信的表现,乾隆与雍正不同,登基后更改了很多前朝的严苛政策,显示出与父亲的不同,以便获得人心。为何有如此表现?因为雍正子嗣较少,其实在乾隆还是亲王的时候,大家都已心知肚明弘历就是接班人了,所以他的登基可以说是众望所归,他不需要去勾心斗角,这就是自信的表现。

雍正登基后,其兄弟的名字都把“胤”字改成“允”字,为什么乾隆登基后,他的兄弟没改“弘”字

其实乾隆之后的皇帝做得更好:嘉庆皇帝,本名永琰,即位以后,为不使兄弟们因避自己的名讳而改掉辈行字“永”,自己改名“颙琰”,如此一来,众兄弟不用改名不说,老百姓也不用为避讳“永”这个常用字担心了。道光皇帝本名绵宁,即位后改名旻宁,也是为了让有辈分字“绵”的兄弟们不用再改名避讳。

都是改名,一个改诸兄弟,一个只改自己,显示出的是刻薄与宽厚的区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