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“姓”“氏”“名”“字”,均有区别
姓、氏
早期的“姓”是指氏族的称号;到了奴隶社会,“姓”成了区分阶级地位的一个标志,因此贵族有姓而平民无姓。
班固在《白虎通义》中说:“人所以有姓者何?所以崇恩爱,厚亲亲,远禽兽,别婚姻也。故纪世别类,使生相爱,死相哀,同姓不得相娶者,皆为重人伦也。”
“氏”和“姓”既有联系,又有区别。“姓”是旧的族号,“氏”是后来子孙繁衍、各个分支的特有称号,“姓”是不能变的,而“氏”则可以自立。自立有种种复杂情况:
有的以受封的邑名为氏,有的以居住的地名为氏,有的以官名为氏,还有的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。
战国以后,人们往往以“氏”为“姓”,“姓”与“氏”逐渐合而为一,到了汉代,通称为“姓”,而且自天子至于一般平民部可以有“姓”了。
为了“别婚姻”,贵族妇女的“姓”比“名”更重要。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,则在姓的前面冠以“孟(伯)、仲、叔、季”,表示排行,如“孟姜”。
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,就采用以下几种办法:
或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,如“齐姜”;
或在姓上冠以配偶受配的国名,如“秦姬”:
或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,如“赵姬”;
或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,如“文嬴”(晋文公妻)。
如果不需要区别时,可以用在“姓”下加“氏”字的办法称呼妇女。
名、字
古人有“名”有“字”。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“名”。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(结发加冠)时取“字”;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(结发加笄jī)时取“字”。
“名”和“字”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,如“屈原,名平字原”;
有时甚至可以是一对反义词,如“曾点,字晳”(《文》:“点,小黑也”;“皙,人色白也”。)
周代贵族男子在“字”的前面常常加“伯、仲、叔、季”表示排行,在“字”的后面有时加“父”或“甫”表示性别,如孔丘的“字”全称是“仲尼甫”。
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是加“子”字,这是因为“子”是男子的尊称,加“子产(公孙侨)”、“子胥(伍员)”。
要注意的是:“名”和“字”连着说的时候,在上古时期通常是先称“字”而后称“名”,如“孟明(字)视(名)”;而汉代以后则倒过来了,往往是先“名”后“字”,如王安石在《游褒禅山记》中文后对同游四人即是这样补叙的。
上古尊卑等级森严,尊对卑称名,卑自称也称名;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,只能称字,甚至连字都不能称(如对父母)。这种称名、称字以表示尊卑关系的办法,一直沿用到后代。
.
.
我是汉字谷主,欢迎关注!
【专注说文解字、快速识字、古汀大语文、海外汉语,汉字创新思维】
2月份内,免费领取《一字一视频》,可以关注本号,私信留言 “100”
1、涵盖范围
姓氏一般是指“姓”,名字可以指“名”,也可以指“姓+名”,即名字可包括姓氏,但是姓氏不包括名字。
2、延续方式
姓产生后,世代相传,一般不会更改,比较稳定;名字如果指“名”,一般是人的称号,不会传承,一般子孙还会避讳长辈的名字。
3、拥有对象
一般人才拥有姓氏,事物是不会拥有姓氏的,事物只拥有名字。
4、字数不同
中国汉人的姓氏一般只有两种字数,单字和双字;但是名的个数会多一些,只要“姓氏+名”总数在6个汉字以下即可,所以名的字数可以多达5个。
扩展资料:
姓氏的起源和发展
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,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。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,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。
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:姬、姚、妫、姒、姜、嬴、姞、妘。
黄帝住姬水之滨,以姬为姓,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。
炎帝居姜水之旁,以姜为姓,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、谢姓、齐姓、高姓、卢姓、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。
妘起源于帝喾高辛氏;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; 姚 、妫同源,都是起源于帝舜;姒起源于大禹。
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,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,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,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、手段便产生了。
氏的出现,记录着人类历史脚步迈进阶级社会。姓和氏,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、是文明的产物。